林时安书评

怎样才算读过《红楼梦》?
为何我会有此一问?一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之巨著;二是红学是中国三大显学之一。其伟大与深渊,让人望而生畏。
台湾作家吴淡如在其改写版《新说红楼梦》的序中,她认为“曹雪芹并不要大家那么严肃认真 ...... 红楼梦,不过是一个作者对人生的看法,不吐不快的游戏笔墨 ......可惜,多少年来 ......一会儿,红学成了曹学,一会儿,贾宝玉和林黛玉被影射成了冒辟强与董小苑,一会儿又是纳兰容若的爱情轶事—......全世界成立了不少红学研究大会,但即使是中文系学生,看完全本红楼梦的不到百分之五 ......但有多少人因﹝关于红楼之种种附会考据﹞而被挡在红楼梦这层高墙外 ...... 我因而尝试做一个tory-teller(说故事者) ...... 我企图站在一个让故事说得下去的地方,拿着我的摄影机录下故事 ... 若你看完此书,以为是‘辜负’,我也坦然接受”。
红楼附会、考据、争辩往往会令读者却步,更不必说没有读过或读完全书的读者,如果认为必须读红学研究来帮助理解作品、欣赏作品,那么兴趣必定下降、阅读的恐惧感油然而生。
然而,吴淡如《新说红楼梦》序,标题正是“你读完红楼梦没有?”《新说红楼梦》让你轻松的了解《红楼梦》梗概,因为即使你读了几遍《新说红楼梦》,再问你“你读完红楼梦没有?”,答案应是...
曹雪芹苦心经营红楼梦“十年辛苦不寻常”,字字是血与泪,劝世与醒世意旨皆有,极其严肃。脂砚斋不辞劳苦,一再评批红楼梦,唯恐读者不明白芹兄深意,读者不要轻视其为草率笔墨!
鉴于古文与今文、时代与背景的差异,建议读《脂砚斋评〈红楼梦〉》(复旦大学黄霖教授校点,1994年,齐鲁书社》,你会满意。
2 条评论:
发散性思维可真够厉害的,从采购谈到考古学又回到文学著作,日新月异,佩服,明天细胞又更新成什么呢?期待中~
弱弱地问一下,米国人读红楼么?假盆逆死读红楼么?为什么他们会比我们进步那么多?
我也没读过,或者说我读过好多遍——就开头那么几章。倒是看过好多评,感觉反感。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大特长就是考据,也只会考据。楼上匿名同志所说的发散思维跟中国知识分子无关。那些红评就是最大的考据,为一个字、一个事、或者为一个地名。我不知到现如今红楼到底给我们什么。
——不得不匿名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