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26日星期二

认识垃圾厘清环保迷思(myth)文/林时安

认识垃圾厘清环保护迷思(myth)
文/林时安
4022年考古学家在北美挖掘到一间汽车旅馆,获得结论是:由于印刷品邮资调低,北美人被数吨的DM、印刷手册和免费的试用品所淹没。挖掘物中大量的神圣的项链、华丽的耳饰和精美的链子和耳坠,可能是宗教仪式的用品或个人身份的徽章。

自从人类成为定居动物后,不得不发展出复杂的社会组织来对付日渐堆积如山的垃圾。垃圾与我们长相左右。垃圾是人见人厌的东西,我们制造固体废弃物的习性却方兴未艾。

William Rathjie & Cullen Murphy 在《垃圾之歌》(1994)里提出出人意表的看法,颠覆了一般人对垃圾既有的观念。

William Rathjie & Cullen Murphy均为人类学家,自1971年开始主持长达20余年的“垃圾计划”。此项计划,在不同的垃圾掩埋场挖出不同年份的垃圾,将其一一纪录分析。研究发现诸多与一般常识迥异的“真相”。比方说,大家总以为有机物质在掩埋场中,必然会遭到细菌分解,化成堆肥。人类学家却发现,实验室中生物分解的美好想象,在垃圾场里是不存在的。十几年前的热狗仍然完好如初地从垃圾场底部挖出,不只是热狗,连香蕉都像昨天被咬了一口才丢掉似的。掩埋场内部的生物分解实在少得可怜,掩埋场好比是金字塔,而里面的垃圾的确也象木乃伊──千年不坏。

人们以为现代科技及高度物质化是带来垃圾猛增的罪魁祸首。作者提供了另一思考的视角:无论是古代或现代,都有垃圾暴增的问题。澳洲原住民每当居住环境垃圾已堆积成山时,便开始进行迁移;而在公元前3000多年时,中东地区的古城,也曾发现疑似使用过一次即扔掉的蚬型陶具(好比现代的一次性餐具!)。看来自古至今,人类制造大量垃圾的本领,如出一辙。

我们透过垃圾了解祖先们的生活,而我们的后代透过垃圾了解我们的生活。人类势必无法完全消灭垃圾,唯有更多的了解,去除无谓的恐慌与误解,运用科技减少垃圾处理的污染,世世代代才能继续与垃圾“和谐共存”。

期望有一天奇迹出现,垃圾减量、再生和废弃物—能源转换的梦想能够实现,世界的面貌将为之改观!

版权声明: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http://greatbuyer.blogspot.com/

2 条评论:

匿名 说...

精彩、专业,大有启发,又处处体现终极关怀!

匿名 说...

垃圾处理已经是全球性的问题了~转换能源的成本也很高,不过也是一个产业链的需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