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procurement(采购)和sourcing(寻源)两字通常被当成同义词,但其实它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。
procurement(采购)对企业的财政来说很重要,在策略上却不然;sourcing(寻源)是一项组织并调整价值链的策略性过程。当一个经理人开始有“寻源”考虑时,它将产生策略上重大的改变。相对的,“采购”只是在“寻源”的策略下所开展的活动。
sourcing(寻源)
“寻源”概念的源于任何企业的价值链活动都可以切割、分解、移转、交易,它不依附在任何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上,它随时可以移出,交由“他人”来完成,这个“他人”就是能够把该活动做得更好的人。
如果自制(make)无法比“他人”把某一种价值链活动做得更好,就表示企业有“对外寻购”——委外(outsourcing)的必要。
近年来由于全球采购(global sourcing)一词在各种媒体使用与报道,以及《世界是平的》和《维基经济学》等财经畅销书的流行,管理界对委托外包、采购的概念多少有点认识。寻源这一概念看似平常,很多企业负责人根本没有“寻源”的想法,原因是:他们认为价值链活动必然要依附在整条价值链上,它不能被拆解、切割,所以也没有“寻购”的必要。而另一极端是像飞利浦这样的世界级公司,除了核心活动外,通通外包,成为“无工厂”的公司。
上述的“切割、分解、移转、交易”,将对为组织产生极大的变革与调整,寻源不是将能力或活动委外处理与否(whether to outsource),而是如何寻源(how to source)价值链中每一项活动。这种能力称为“专长寻源”(capability sourcing)。
专长寻源与价值链定位
企业如果将“专长寻源”发挥到极致,会把原本纯粹公司内部功能,转变成全新的产业。如飞利浦、UPS(已经转型为大型物流服务商)、明基,都是将资源专注在单一功能上而创造出新事业的例子。
对价值链“切割、分解、转移、交易”的前提,也是“寻源”的前提,是分析企业价值链活动的架构,检讨公司的专业能力。分析的步骤是:
1、列出价值链上每一项活动的主要活动。
2、检讨每一项价值链活动所需的专业技能(专业能力)。
3、检讨执行这些活动的技能高低,能否以高于同行业的技能水平来从事同样的价值活动。
4、集中资源与努力,使上述最佳技能保持领先。
5、缺乏领先优势的价值活动,必须考虑委外。
上述价值链定位的重点是:企业务必使自己的每一项价值链活动都做到最好,而最好的标准是:企业必须拥有从事这项活动在同行业中最好的专业技能,这项技能甚至好到“全世界最佳”的程度,因为在全球化时代我们面临世界上其它具有此项技能者的竞争,“全世界最佳”是核心专长能力的必要条件。
如果企业的专长能力无法达到“全世界最佳”,就必须考虑将不具优势的价值链活动“委外”给具优势的专业厂商,这些专业厂商最好具备“全世界最佳”的专长能力,两家公司最好采取“合作”关系,共同提供“全世界最佳”的产品或服务。所以,“寻源”不但能降低成本,更能使企业从不具优势的经济活动中转变到更具效益的活动,使企业有足够资源全力发展核心专长能力,以创造全世界最佳的竞争优势。
延伸阅读:《世界是平的》、《世界是新的:新兴市场崛起与争锋的世纪》、《维基经济学:大规模协作如何改变一切》、《隐形冠军》。